主題:守道


無極瑤池金母苦海南針真經中有云:「參禪、靜坐功夫,必須內外雙修。樂善以修外功;參禪而鍊內果樂善貴在能,耐而能久;參禪貴在能,勤而能堅」,在複利年金的概念,每月固定存一筆錢,在數期後可以獲得一大筆,修道亦是,平常點點滴滴儲存,日積月累,確是不可思議,「累積」的觀念,對初學的引導是不錯的概念,但持修後漸漸如空氣般,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隨時隨地,一句話,一個心念,一個動作,都是樂善,不刻意,也不執善,但修道的過程,恆持順境,道何可修?道何以鍊?考驗與磨練,免不了,少不了,更是躲不了,在三曹成道捷徑史傳-天部-訪 玄明謁祖師中一段開示:「道果之深淺,乃由內功外果所累積而日漸加深,內功則靈性,外果乃濟世渡眾,行善積德。但道果愈深,魔考愈厲。這是修道過程的定理。」又云:「修道者,每於欲突破一個階段,魔考比平時更厲害一倍。


無論身在考境、逆境或是順境,均以「中庸」行道為準則,順而不喜,謙而受益,逆而不悲,安其心,轉其念,逆而過,捷徑與遠路皆為因緣所致,難有分別,所有的法或是徑,均為行者的指南,找到適合的方向,持之以恆,好與不好檢驗自己即是,或許累世曾有積善,在懵懵懂懂中推廣結緣經典,才有深入經藏的引門,方感人身可貴與其自身微小且不足,在經藏教育中,學習觀察人生的實虛,在願行中,印證經典的點滴,每一個人因為生活的背景與經歷不同,對經典的詮釋有許不同,任何的人事物沒有對與錯,因看法角度差異而有所不同,雖不了解證嚴法師,但在「人能和,則是非不生」片句相應,不認識聖嚴法師,但在「佛法那麼好,為什麼知道那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深植內心,淨空法師更是陌生,但在地藏經的啓示了凡四訓大意一書,引入佛法,由西王金母因緣,在找尋經典之際而略知鸞門,真正鸞門弟子是戒律森嚴,要求甚高,在早期正鸞生大都是文人雅士或社會賢達,才高八斗不在話下,唯有放空分別,乃容更多法益。


修道的進程中,會遇到許多的不同際遇,有時候實難分辨是非或是對錯,然在三曹成道捷徑史傳(天部)道用天君談妙奧-苦修磨鍊得金仙中段天君開示:「仙道與魔道,雖然都有捷徑成道,可是,仙道卻以功果來累積,就是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修完一個果位,再進升一個果位。而魔道卻是只訂下一個大成的標準,只求達到這個標準而不計其間所必須充實。換個明確的說法,比如房子的修建是先奠定地基,然後一層一層完成,而魔道卻不注重最高一層底下的各種必須。所以,仙道是充實的,而魔道卻屬空虛。雖然,外表上,都是一樣達到了最高標準,可是考驗後,優劣立判。」又無極瑤池金母洪慈普度救劫經中云:「休趨左道,歷九十世,難登佛果,莫往旁門,過六萬年,未入仙班。修行如植樹般,幼苗需時常照料,水量補充需要得宜,水溢根爛,水枯根萎,逐漸成長,根深柢固,倘若時日未能照料,因根深得自行補給需要的養份,不致枯竭,根即是心也,太上老君內觀經云:「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


修心而論,在於過程,並非結果,是否真心,是否真意,然真誠的感受並非量的多寡,在禪宗的公案比比皆是,守心而修即是循道而行,亦是守道,凡夫之心,於塵世四相五毒所侵,心隨相生,境因相引,隨波逐流,世俗難拒,人云亦云,真假不分,尺由心離,因事而變,終究難以看清人生的實虛,苦難不斷,也因有苦難來磨鍊習氣與劣性,經過了許許多多,才找到真與實,眾仙佛為救贖世人,勞心勞力諸降玄妙,在儒在道或在釋。經即徑也,明心見性的方向與指南,字字珠磯,心若與經相應,即是與仙佛同心,或許唸的當下無法深刻的體悟,日日誦讀,耳濡目染,在身體力行,突然有一天自己開悟了,即是真慧。


行修之途,來來往往,不同的人事物,起起落落,起落是境還是心呢?依人而定,按不同的人格特質,有的人需要在團體生活,約束砥礪或是經驗傳承,也有的人自修或清修,無論處於何境,能以「無欲則剛」為原則,無所求亦無有包袱,若「欲私」興起,萬般因而生,對價交易而起,各取所需,與清淨心漸遠,不同經歷與遭遇,漸漸平伏大起大落心境,順不大喜而逆漸趨安之,人生就是實實虛虛的反覆變化,唯有看清人生的真相,才能真正的放下,心境才能了凡跳脫,行修就是在適應順逆變化的百分比的提昇,隨著精進看破放下的幅員漸漸加大,而不是言空而是心空行空,如能事事自如,心境無喜無悲,實與仙佛無異,故守道亦是守心,亦是學修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守住中庸、清淨心境,在靜坐或是唸經時,可以達到片刻的清心,但需要日積月累的鍛鍊與學習,實難速成或是不勞而獲,在太上老君內觀經云「得道易,守道難。守而不失,乃常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