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反省


光陰乍現,逼近不惑之年,在過去或許希望留下些什麼,而學修後確是看破許多,並且放下許多,著重清淨心靈,走過人生的高低起伏,順逆轉折,人間冷暖,在儒道釋三教教化,確立人生方向,將自己隱藏於人群,遠離塵囂,萬般皆空,無欲則剛,是非不生,人身最難做到,莫過於口意行三者合一,通常三者各自為王,難伏其心,表裏不一,修真難達,菩提難證,心乃萬法之根本。


然佛教所稱「外道」,並非佛教以外即是外道,佛是慈悲平等,何來分別呢?外道是指「心外求法」,才是外道,佛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是通達、包容、清淨,是大圓滿。強烈分別,只會造成嚴重對立與衝突,何以解脫?本尊也好,分身也罷,正統也行,分支也可,能擁有一顆清淨心,絶對比所有分別更實際。


各門各宗皆有可取或借鏡的地方,由自心出發,修正夙昔所存習氣,唯有正己才能化人,所有的關鍵都在自己,不管他人所為,佛看眾生都是佛,無論是現在佛或是未來佛,無論各種境現前,境現都是一時,心念轉化,成苦成樂,法之攝受總因累世習氣所然,無明障蔽,道心未能長久持續,載浮載沉,根基不穩,欲之所向,隨波逐流。


學修之路越走越覺得自己渺小與不足,猶如以管窺天,往昔所歷方知業障深重,起心動念即是惡,能適時反觀自己,停下腳步,充實許多不足或是有漏,而千經萬典能夠真正實踐在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句?初學而修著於大處而行,往往確忽略小處,而學修之路應是越纖越細,微不足道皆是影響自己未來的關鍵。


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唯有放下包袱,隨緣順緣不攀緣,順天所意,天必相助,認真走每一步,做好當下的自己,量力而為不強求,以免踏在虛無飄渺中,徒增自己的煩惱與憂愁,欲之生起,是無限度,易於迷失,導向無明,見無極瑤池金母普度收圓瑤命皈盤真經廣設慈航品二中:「當初降塵,借用靈感,釣兒上鈎,借假修真,從今以後,重視修道,勝於靈感,方顯慈惠。


    道理千篇一律,還是要回歸「戒、定、慧」的基礎,重新把根基打穩,根若不深,枝不長,花不開,果不生,只是增加佛學、道學知識,以及結了佛緣道緣,數載所行,走快了一大段路,才發覺中間確是空洞,真是萬般慚愧,希望在階段性工作完成後,能停下腳步,紮實基本功夫,真正學佛學道,因緣具足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