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經書流通心得分享



一、印經前自行印證:印經書前應先自己唸誦數部或是抄寫數本曉其經義,進而與經相應證法,始生無形之助力。



二、經書流通市場調查:印經並不是貪戀功德,而是如何教化人心為首要,觀今全省各寺廟的經書櫃皆書滿為患,如果沒有實際的有效需求,有發不出去的可能,建議如果隨處可得的經書,可改印其他經書,印經前先去大型經書流通宮廟看一看,會有不同的看法與感受。



三、自行架構內容與親自校稿:印刷廠商多半非屬熟讀經書人士,許多科儀或是用詞十分陌生,建議自己一定要親自校稿,盡量自行設計,例如:封面要有神像、仙佛聖記(不要唸了半天,還不瞭解仙佛 ,例如:清水祖師在道教寺廟,居然是穿佛教袈裟,因為清水祖師原屬禪宗)、最重要的序言(為什麼要唸這本經)……等等。



四、段句分明:經書在排版時,後學強調段句一定分明,或許會犧牲許多空白的地方,但是讓人一目了然,無論是唸經或是抄經的人會更容易明瞭,讓持有者很快的進入仙佛的智慧。



五、以量制價:以大量印刷來降低成本,最好多人共同合印,團結力量大,有量才有談判的基礎,可直接找印刷廠可以降低成本,讓有效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六、以持有者的立場來考量:許多助印者都希望在每一本經書的背後,印上功德者或是迴向什麼用途,有一大半的版面是助印者名冊,後學建議可以另造疏文稟天即可,換個角度您是持有者,看到經書的背後有迴向給亡者某某某,您的心中難免有所罣礙,將心比心。



七、流通經書莫淪為廣告:印造經書應以仙佛智慧及經文為要,莫再加上印經者相關事宜,避免淪為印經者廣告之嫌,失去教化人心真義。



八、助印經書版權回歸大眾:觀今助印經書中常有載明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等字眼,後學誠心建議改用歡迎翻印、功德無量,如人見其經書有感認同然再翻印,其無私的力量才是大,莫讓經書淪為交易商品。



九、經書上最好可以載上免費結緣:避免遭有心人士以商品變賣。



十、經書要放對地方:儘量以供奉主神宮廟為主,廟方比較不會拒絶,然信徒或香客就是直接的需求者。舉例說明:後學先前在台南關廟山西宮看到有善大德放有一百本的清水祖師菩薩經,經過了一個月後,後學再去一百本經書還在,後學即將經書八十本帶回台北,四十本改放在淡水清水巖祖師廟,另四十本放在三峽清水祖師廟,很快就流通完了,放對地方流通很快,放錯地方放再久也沒有人拿。



十一、親送至各流通點:印經並不是出錢就好,現在人工作繁忙,有許多發心善大德,印完經書皆採郵寄至大型宮廟,可能沒有位置放,被囤積在倉庫中,或是一箱一箱原封不動被放在某個角落乏人問津,甚至造成廟方的困擾,建議親自送達,再與廟方溝通,考慮要放置的數量。



十二、已失傳或找不到為優先考量:因為怕別人超過而留一手的習性,導致許多重要的經書已失傳或是找不到,建議有心印經善大德,以此為優先考量,避免許多經典或善知識逐漸消失,讓有限資源不致於浪費,進而發揮最大的效益。



十三、封面設計及外觀包裝:市面上經書數量眾多,封面與包裝佔流通性快慢的重要關鍵之一,對此不得不重視,後學個人建議,在傳統中求精緻,如為經摺本字體要大,最好要有注音,手抄本的空格也不要太小,讓持有者愛不釋手,使用的機會也增加。



十四、以淺顯易懂為考量:如果經書太過艱澀難懂,其流通性可能只限於特定人士,所受法益之人實在太少,盡可能淺顯易懂為考量。



十五、適時回收與轉換流通:經書放置一段時間後,應再去關心一下,可能全部圓滿流通,也可能被壓在看不到的地方,也可能流通不佳,每一本經書都是所有發心者的心,應適時回收與轉換地點,此點流通不佳再轉換,切勿抱持放了就算的心態。



十六、適時協助流通:看到許多很發心的大德,印了許多經書,可能是流通資訊較不足,舉例來說,後學在埔里地母廟看到一位發心的大德印製了五百或一千本的玄天上帝玉律真經經摺本,一口氣全放在地母廟,佔據大半空間,流通速度很有限,畢竟紙本壽命不長,經過許久沒有人拿,將逐漸泛黃,越舊越沒有人拿,後學立即將大半經摺本送向北部分散各地,希望讓資源有效發揮,不致於浪費,適時協助流通也是廣結善緣,成就別人,也是在成就自己。



十七、隨手整理流通書櫃:大部分的廟宇很少有專責人員在整理經書,如果時間允許,可以隨手整理書櫃,讓需用經書人有整齊的空間與舒適的視線,很快可以找到需用的經書,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



十八、學習放下:法是應人而生,法無優劣、貴賤、真偽之分別,學習相互尊重即是平等,拋開分別與強烈執見即是放下,每一個法的因緣而生,定有適合之人相應,不論是經摺本、手抄本、善書、佛卡、攜帶本等同,方為流通經書傳法之真諦,透過流通經書的身體力行,真正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