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著心而修


多元化社會中,每個人觀感不同,喜愛與偏愛更是不同,群聚多寡,或許代表主流,或是多數的認同觀,但並非統御一切,每個存在均有其價值與被需要,以是非題方式來論斷,或是以選擇題方式來詮釋或是以申論題方式來表述,各有所持,各有所見,太上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而金剛經又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努力做好自己,不退初心,不偏方向,但問耕耘,何乎收穫,無欲無求,坦蕩自在,進退自如。


    日復一日,又復一年,歲月增長,知識充實,人際擴展,身份地位,財富累積,心靈成長,是得是失,是增是減,是起是滅,而內心的自己,是實是虛,唯有自知,但問內心,是真得實得,或是虛空幻化一場,越來越無所著,還是越來越限制或拘束,六祖壇經中:「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萬法不離自性」,然凡夫因三心、四相、五障、六賊、七垢、八識、九病所遮蔽而難見自性。


    相中求法,因相而生信心,係屬入門引門之法,切勿輕蔑,信心若生,深研法理,解而法義,行法而植入於心,淡而相法,轉而心法,心修自如,是法非法,法尚應捨,皆為不取,般若心起,自性而明,不同學程有不同入法,領悟深淺亦有不同,「一往如故」用為戒門實應讚賞,如用在修程恐為惜之。


修心、轉心、鍊心、捨心,修心由心而修實乃根本大法,若無戒律為基礎,猶如脫疆的野馬,又如自由沒有法律範圍,畢竟凡夫之心,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轉心明瞭人生的實相,看清何謂真與實,萬般皆為幻化而生,遇到挫折逆境而能轉而心。鍊心累世所積習氣,能在順境或逆境反覆中,不斷磨鍊心志,藉境鍊心,許多的無常,看似挫折,確是成就,而降伏其心,守其心。捨心能善而不執,能盡心盡力,順隨因緣,並能捨心,樂而不喜,悲而不怨,中庸行道。


六祖壇經 無相頌中「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心平即無煩惱,自然能在戒律之上,因為舉止動念都超越戒律,但凡夫難以達到心平的標準,八風一吹心難平,煩惱群生起伏至,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脫法門,習於簡約生活,心不隨境而起伏,心得自如無煩惱,瑤池金母養正真經云:「身雖在塵,而塵不染。心可超俗,而俗無侵」,又云:「色相皆空,自見如來本性」。